《马家窑谜踪之神杖密码》收官!马家窑文化IP进入系统开发阶段 |
|
|
|
由甘肃省广播电视总台、甘肃广电传媒集团联合出品的全国首部奇幻探秘AI微短剧《马家窑谜踪之神杖密码》,自2月23日上线以来,以破圈之势引发广泛关注。随着第10集大结局的播出,该剧首轮播放量突破8000万次,互动量超500万人次,相关话题阅读量破亿,不仅成为现象级文化传播典型案例,其“科技赋能文化”的创新实践模式,也为传统文化现代化传播开辟出一条崭新的道路。 《马家窑谜踪之神杖密码》以“时空穿越”为叙事核心,构建起连接史前与现代的宏大世界观。剧情围绕青年考古学者顾北辰穿越至5000年前风衮部落的主线展开,通过“神杖密码”“通天神殿”等悬念设置,将马家窑文化的彩陶纹饰、母系氏族社会结构与《山海经》神兽传说巧妙串联。剧中,史前部落的陶器制作、图腾祭祀场景被细腻还原,而现代科技与原始文明的碰撞,则深化了对“守护文明”主题的探讨。主角顾北辰从冷漠的旁观者成长为文明传承者的蜕变,不仅传递了“敬畏历史、守护文脉”的价值内核,更以“探秘—解密—守护”的三幕式结构,为文化类影视作品提供了叙事范本。 大结局中,顾北辰与部落首领姜白汐揭开“通天神殿”的终极秘密,阻止了跨越时空的阴谋,但剧中埋下的伏笔——如安德鲁失踪的深层动机、神殿壁画中未解的符号、以及《山海经》神兽与未来科技的关联,均为下一季的“马家窑宇宙”拓展留下广阔空间。 人工智能技术在该剧制作中发挥了关键作用。制作团队利用AI技术精准复原了5000年前的马家窑地貌,原始森林、部落建筑及陶窑遗址的细节高度还原;通过动态捕捉和3D建模技术,史前彩陶的制作流程、纹饰图腾被动态呈现,复杂纹样转化为剧情线索,降低观众理解门槛。此外,《山海经》中的“獙獙”“氐人族”等神话形象以数字化形式融入场景,既保留东方美学特色,又增添视觉冲击力。制作团队表示,AI技术的应用不仅降低了制作成本,更让文物“活”了起来,使年轻观众在追剧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文化熏陶。 该剧宣发紧扣“年轻化”与“热点化”双引擎。2月14日借势情人节发布主题海报预热,随后结合“马家窑文化入选2024年全国考古新发现”的热点,推出系列短视频及图文报道。上线首日,联合人民网、新华网等主流媒体集中推广,并在抖音、快手等平台同步投放剧情片段。数据显示,首播观众中18-35岁用户占比达65%,弹幕高频词“马家窑”“AI大片”印证了科技叙事对青少年的吸引力。社交媒体上,“#想去甘肃考古”“#马家窑文化火了”等话题持续发酵,带动甘肃文旅搜索量环比增长120%。更深远的影响在于,该剧打破了传统文化“曲高和寡”的刻板印象。通过将学术成果转化为“悬疑冒险”的故事语言,马家窑文化从考古报告走入大众生活。 该剧的热播,获得了人民网、新华网、央广网、央视频、中新网、光明日报、科技日报、中国新闻出版报等众多主流媒体的关注与称赞。新华网评论称,该剧“通过科技与文化的协同创新,为观众呈现了一场兼具艺术性与科普性的视听盛宴,为传统文化数字化传播探索了新路径。”泽传媒在该剧收官之夜第一时间发出报道指出:“这不仅是对传统文物古迹‘数字永生’的成功探索,更让马家窑文物挣脱物理束缚,在虚拟世界中实现永恒留存,为新时代文化传播开辟出一条康庄大道。”西北师范大学西部戏剧与影视文化研究所所长赵洋撰文称:该剧“不仅让传统换发新生,更令5000年前的文明图景穿透时空帷幕,照亮当代观众的精神世界。” 《马家窑谜踪之神杖密码》的热播,推动“马家窑文化IP”进入系统开发阶段。甘肃省广播电视总台、甘肃广电传媒集团已着手构建涵盖文创产品、数字文旅、沉浸式展览的IP矩阵。下一步,将继续深化“文化+科技+产业”融合战略,挖掘敦煌、丝路、黄河等文化资源,打造更多优秀视听产品,助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。 |
|
责任编辑:市文体旅游局 |
分享到: |
[ 打印本页 | 关闭窗口 ] |